吉林農業大學大學生九份民宿心理咨詢中心的宣泄室里,一名男同學在宣泄情緒
  象牙裝潢塔里的玻璃心
  ———來關鍵字廣告自大學新生的心理調查報告 ■本報記者 趙實
  在高中生的眼中,大學等於目標,等於未來,甚至等於天堂。但是,當他們懷揣著憧憬走進象牙塔後,卻發現了現實與理想之間或當鋪多或少的落差。進不去的學生會、聽不懂的專業課、吃不慣的食堂、難以交流的室友、總是掛科的考試……於是,有人會焦慮,有人會自卑,有人會放縱,甚至有人會退學。  今年9月, 又一支龐大的高中生群體以大一新生的身份走進大學校門,在“感謝室友不殺之恩”的戲謔聲中,他們已經不知不覺度過了3個月。 他們過得怎麼樣? 有多少人產生了不適應?又是如何應對的呢?連日來,記者對我省多所高校展開調查。
  ■案例

  同寢閨蜜為何當鋪撕破臉
  對於小Y來說,剛剛開始的大學生活並不快樂,完全不是想象中的樣子。12月10日,與記者見面時,小Y剛請完10天假回來,請假的理由是一份病例診斷書:輕性抑鬱症。
  小Y說,她的抑鬱癥狀是上大學之後產生並逐漸加重的。3個月來,她請假10天,調寢兩次,導火索是兩個月前她與室友小C動手打架,而另外兩位室友選擇了旁觀。
  剛報到時,小Y與小C一見如故,搬進寢室的第二天,倆人就擠在一張床上聊起知心話。同寢的小W說,當時小Y與小C的那種親密無間,令她羡慕不已,但性格內向的小W一直沒提出加入她們的“二人世界”。
  另一位室友小L家在長春,經常不住寢室,就算回來,也會跑到其他寢室去找她的高中同學。她毫不避諱地說,小Y和小C當時表現出來的那種旁若無人的親密,使她覺得很有距離感。而小W與她完全是兩種人,只能算是“點頭之交”。
  但是,小Y與小C的閨蜜關係,僅僅維持了兩周。“她睡覺居然不能關燈,我根本睡不著。”小Y說,軍訓的時候每天都很累,沾枕頭就能睡著,可是,兩周的軍訓結束後,生活步入正軌,她發現了小C睡覺不能關燈的“怪癖”。“開關就在她的床鋪旁邊,有好幾次,我們關了燈剛爬上床,她就把燈打開了。”說起這個事,小Y仍然表現得很憤怒,“我在家向來都是‘一級睡眠’,開著燈根本就沒法睡,跟她說了好幾次,她都無動於衷。”
  對於這個習慣,小C的解釋是,“以前一直在家睡,換了新環境,關燈睡覺就會莫名地害怕,有了亮光,就踏實多了。”她說,解釋了好幾次,小Y還是經常要求關燈。“有時候我重新打開,她就在床上長吁短嘆,還故意打電話抱怨,指桑罵槐的。”小C很生氣,“我開著燈睡,其他兩個室友都沒意見,她跟我關係那麼好,卻當著她倆的面那麼諷刺我。”
  剛剛建立起來的親密漸漸破裂。一次,小C主動提出給小Y打飯,結果卻換來了小Y的埋怨,“她給我打飯,結果她自己的那份刷的也是我的飯卡。”小Y說,她沒有發作,只是在心裡記了一筆賬,“可是她卻在人人網上發了一條狀態,暗諷我小氣、矯情,說自己看錯了人之類的話。”
  “打飯事件”之後的一周里,小C和小Y每天都拽著小L和小W示好,然後找機會譴責對方。“我也勸過她們,但是後來懶得多說,反正也不關我事,我也不怎麼在寢室住。”小L說。
  而小W的做法,卻是找輔導員老師要求換寢室,“她們都不愛學習,寢室的氣氛也不像其他寢室那麼好,都是被她們倆弄的。”
  直到一天晚上,矛盾爆發了。那天4個人都在,上床睡覺前,小Y把燈關了,小C馬上就把燈打開了,反覆兩次後,小Y叫小C下床,說要跟她談談,結果小C剛下來,小Y就動了手,兩個人扭打在一起。小Y說,當時小W一直躺在床上玩iPad,一句話都沒說,小L則是坐在床上喊了幾句“別打了、吵死了”,直到門外路過的同學聽見寢室里的吵鬧聲開始敲門,小L才下床拉開了她們。
  與小C關係破裂,小L和小W態度的冷漠,使小Y徹底崩潰,她哭著給爸爸媽媽打電話講述這段時間的委屈和不滿。第二天,小Y的父母從北京趕來,帶她找到了輔導員,要求調換寢室。兩天后,小Y換到了一個大四寢室,但是學姐都在外找工作,即使回來也沒有任何話題交集,她再次提出換寢。輔導員老師無奈,跟其他學院協調,把她調到了另一個學院的大一寢室。但是剛剛住進去,她就感到種種抑鬱癥狀,並且長期失眠,媽媽又來到學校,帶她去看了心理醫生,結果診斷出小Y患上了輕性抑鬱症。
  而此時的小W,怨念更深了,“她說調寢就能調,我說調寢,老師卻找各種理由推脫,太不公平了。”但是,內向的小W沒再去要求老師,只是越來越不愛說話了。
  ■調查

  有心理問題的新生一年比一年多
  在採訪過程中,記者問過這4個女孩同樣的兩個問題:有沒有開誠佈公地談過?有沒有跟老師溝通?她們給出的答案,除了否定之外,還跟隨著一長串的抱怨。
  三個月來,記者在與新生談及與心理相關的一些問題,近百位新生中,有5個人直接表示自己心理好像出了問題,20多人吐槽大學生活,包括對專業、寢室、食堂、校園活動等很多方面,並表示這些不滿曾或多或少地引起抑鬱和焦慮情緒。
  長春市民李女士的兒子小東考入了北京的一所重點大學,陪小東報到之後,參加了學校的一場新生家長會。會上公佈的一個數字,使李女士既震驚又擔憂:“學校近兩年對往屆新生進行心理健康調查,發現有10%的新生有不同程度的抑鬱症。”
  9月以來,省內一所高校2013級新生陸續通過登錄該校網站,在規定的時間內填寫幾份問卷,內容涉及心理健康狀態、人際交往、人格培養、情緒管理和家庭成長環境等多個方面。該校項目相關負責人給出通過普查得出的數字,“接受測試的大一新生中,存在抑鬱與焦慮狀況的約有15%,相比往年,近兩年的比例是最高的。”
  吉林農業大學大學生心理咨詢中心主任趙梓潼透露的數字是,吉林農大今年約4000名新生中,存在不同程度心理問題的約有10%,相對於去年稍有增加。他說,每過一年,調查發現存在心理問題的新生都會增加,“這兩年的比例,是10年來最高的。”
  長春中醫葯大學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詢中心主任李菲,提供給記者一份今年新生心理普查工作報告,結果顯示,參與測評的2559名2013級新生中,有80人的問卷結果顯現出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李菲說,今年他們將新生的心理輔導工作置於普查之前,起到了很大的效果,之前幾年的新生心理普查中,大約有10%的新生存在心理問題。
  吉林大學也做過相關測試,該校學生心理健康指導中心副主任閆國棟在學生們上交的答卷中發現,有相當一部分新生存在抑鬱和焦慮的心理癥狀,“適應障礙、抗挫折能力弱,欠缺獨立,包容力差等等,都是導致學生在走入新環境、新階段時心理髮生消極變化的因素。”
  他指出,90後大學生因為多是獨生子女,而且多是在長輩的溺愛之下長大,導致他們更容易以自我為中心,包容心較弱,與人協作的能力差,缺乏獨立,“以自己為中心來考慮問題,思維方式單一,非黑即白、非此即彼,不會解決,只會抱怨,弄得大家痛苦,自己更痛苦。”
  ■解決之道

  學校該怎麼做別讓心理咨詢室成“雞肋”
  12月11日上午,吉林農業大學大學生心理咨詢中心所在的樓層寂靜無聲,時而,電話鈴聲會穿過緊閉的辦公室房門,模糊地迴蕩在走廊。
  2009年11月,該校發生了一起校園血案,把推動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決心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4間辦公室,4位專職心理咨詢師,10多名兼職咨詢師,沙盤室、宣泄室、團體咨詢室、音樂放鬆室、生物反饋室……這裡的硬件設施得到了極大的改善。
  在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上,他們也下了一番功夫。新生開學時,要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講座;開學兩個月後,對全體新生展開心理普查;趙梓潼還主編了《健康教育》課本,這門課程被設定為必修課。
  如此一番苦功,學生們的心理問題,真的改善了嗎?趙梓潼指向一扇門,“那是我們專門設立的心理接待室,現在我們一年大約會接待500位同學的當面約談。”對於在心理量表測試中顯示出心理問題的學生,心理咨詢中心會聯繫他們來做咨詢,並且這是硬性要求,如果不來,中心就會通知輔導員帶這位學生來。而且,每個學院的輔導員,都要與心理咨詢中心密切聯絡,一旦發現存在心理狀況的學生,中心的咨詢師會主動與學生溝通。
  為了讓學生們意識到心理健康咨詢工作的重要性,每個月,他們會組織活動,老師還經常在課堂上給同學們做趣味心理測驗,“每個工作日,中心至少會接待兩名主動來咨詢的學生。”趙梓潼說,努力多年,學生們終於邁出了這一步。
  但並非所有存在心理問題的大學生都會向心理咨詢機構尋求幫助。
  記者問到的大一新生,幾乎所有人都表示會自己尋找方式調節心理,甚至有一小部分並不知道學校有心理咨詢機構。
  吉林大學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指導中心,最近經常有學生出入。閆國棟說,每年的這個時間是約訪最頻繁的,因為剛剛做完新生心理普查,“但是大多數是我們邀請的,主動選擇與我們溝通的學生很少。”
  為什麼心理咨詢中心是同學們眼中的“雞肋”?大二的李瀾說,這是因為每個人心裡都有不容他人涉足的“秘密花園”,“凡是能上升到心理問題的問題,基本都存在一定的尷尬,很難對別人敞開心扉。”
  大四的曾同學曾因為感情困惑而去學校的心理指導中心與老師交流過,“我把心裡所有的想法都跟老師說了,老師也跟我聊了不少,當時我感覺放鬆了一些,但是回來之後,一個室友問我,是不是去看心理醫生了,還調侃我‘不要放棄治療’。”曾同學說,同學的舉動令他覺得很不舒服,“很多人都覺得,去心理咨詢室就代表著心理有疾病,他那麼一說,我就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真的有病了。”
  家長該怎麼做

  與孩子平等溝通
  通過十多年來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趙梓潼確定了一個問題:“每個心理存在問題的學生,他的家庭都存在問題。家庭系統的混亂、條件困難、教育不得法,都是造成大學生心理問題的潛在原因。”
  趙梓潼建議,在孩子上大學之後,家長要經常主動與孩子溝通,既不能徹底撒手,也不能緊盯著不放,要與孩子平等溝通。家庭的重要決策,也要主動征求孩子意見,讓他感到自己的重要性,增加他的責任感和承擔能力。另外,家長也要盡可能地去瞭解大學生活的規律和性質,與輔導員老師保持聯繫,及時瞭解孩子的情況。
  學生自己該怎麼做

  學會善意地批評
  對於新生呈現的種種心理問題,長春理工大學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呂新艷指出,“應該讓自己儘量多參加學校活動,這樣能在潛移默化中學會為他人著想。”
  “你已經是成年人,進入大學,就更加意味著你已經向獨自在社會立足邁出了第一步,今後步入社會,你要面對的挫折和困難將會更多,所以,必須從現在開始,就學會勇敢地面對一切壓力。”在人際交往上,閆國棟建議新生適當改變生活方式,用積極的心態去交往、溝通,與室友發生意見衝突,一定要及時交流,讓鬱結釋放出來,“但也要註意溝通方式,有些矛盾就是批評方式不當而引發的,所以,要學會善意地批評。”
  李菲的建議是,要儘快地給自己進行正確的角色定位,逐步接受自己已成為普通一員的事實,“另外,要儘快確立一個奮鬥目標,心理學研究證明,心理指向集中了,註意力就會在無形中轉移,削弱心理問題帶來的消極影響,緩解因為適應障礙而帶來的心理困惑。”
  閆國棟建議,新生一旦出現無法疏解的困惑與消極情緒,如果個人採取相應方式但無法緩解的話,一定要進行專業的心理咨詢。
  哪些大學生易出現心理問題
  綜合近幾年的新生心理普查情況,長春中醫葯大學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詢中心主任李菲進行了總結,將存在心理問題的新生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第一種
  成長環境較複雜,比如單親、孤兒、至親在監獄服刑、童年有嚴重創傷等。這類新生的普遍表現是極度缺乏安全感,不合群,拒人於千里之外。
  第二種
  不知道如何調節各方面事情的關係,比如一心熱衷於學生工作或活動,甚至不惜曠課,結果點名缺席、課程跟不上,很容易造成心理波動。
  第三種
  因為沒能實現最初的目標,所以索性消極、放棄。“我曾經接待過一個來咨詢的學生,非常不喜歡所學的專業,一邊哭一邊說自己要退學。”李菲說,這樣的學生普遍存在抗挫力不足的問題,消極應對、破罐破摔,這是出現心理問題的新生中比較普遍的一類。
  第四種
  適應能力差,“室友不註意輕手輕腳、洗衣服弄得滿地是水,食堂菜不好吃、浴池人太多……來心理中心咨詢的新生里,有相當一部分人都會提到這種小事,但在他們的心中卻是很大的障礙。”李菲說,出現這類心理問題的新生比較多,但也是最容易疏導的。
  第五種
  家庭經濟困難,“尤其是來自貧困地區的新生,原來引以為傲的學習成績在城市當中變得不值一提。”李菲指出,這極易引起他們的自卑,“再加上經濟上的拮据,他們甚至會出現自閉。”
  第六種
  吉林農業大學大學生心理咨詢中心主任趙梓潼提到了互聯網絡心理問題,“近幾年大學生沉迷網絡的事例屢見不鮮,電腦控、手機控、微博控……只要手機、電腦不在身邊,他們就會感到不安。”
  吹只氣球來解壓
  今年開學之初,李菲對新生進行心理健康輔導時,用氣球幫助同學解壓。感覺壓力山大、心情不暢的同學們,都可以試一試。
  一、解壓
  準備一個沒吹的氣球放在手中,想想那些令你不快的事,想起一件就吹一口,吹氣量的多少,根據你的不滿程度而定,直到你把能想到的不快全吹進去為止。
  然後,捏住氣球嘴,開始想令你開心、滿意的事,想起一件,就放出一些氣。看看最後你手中的氣球還剩下多大?最初的那些不愉快,是不是隨著釋放的氣體,逐漸被快樂的事抵消了?
  二、正視人際交往
  準備若干氣球,一根毛衣針。將氣球吹起來,扎緊,然後嘗試著讓毛衣針穿過氣球的兩端。“當時在進行這個試驗的時候,現場的爆炸聲此起彼伏,很多人都在抱怨,這怎麼可能做到。”李菲說,但進行到後期的時候,很多同學都成功穿透了氣球。
  “其實,只要細心地從氣球最厚的兩端穿入就能實現。”李菲說,這個試驗能反映兩個問題:一是超越極限,做一些原以為完成不了的事;二是人際關係,“每個人都有優點和缺點,如果想和別人建立良好的關係,就要找到他的興趣點和優勢,就像從氣球穿針一樣。如果總是很刻薄,找別人的缺點,那麼就會像氣球一樣爆掉。”
(編輯:SN01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qy69qyzao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